English

长春:文明故事一桩桩

1999-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肖玉华 特约记者孔德明 通讯员于迅来 我有话说

如今,到过长春的人都会有一种印象:这座以“汽车城”、“电影城”、“绿化城”闻名的城市,一天天变得美丽起来。绿草如茵的广场、浓荫蔽日的街道、“绿树绕楼宇,藤萝缠栏杆”的居民小区,是那么洁净而幽雅。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城市在创建活动中人们心灵深处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人与环境

长春市中心地带有一个地质宫广场,解放后的20几年里,成为群众集会的大型场所。长春市政府近年投资1500万元将其改扩为文化广场。如今,这里已成为有20公顷绿地、花坛的长春市最大的休闲广场。蓝天、雕塑、白鸽,相互辉映,成为城市的风景线。然而,在这个广场刚建时,不少人疑惑:投这些钱建个广场,值吗?长春人的素质能适应现代化广场的环境么?文化广场入驻的第一批特殊嘉宾是2000羽洁白的广场鸽,怕它们成为烧烤店的美味,市里特意组织一支女子巡警队。那些日子,一些新闻记者也整天提着照相机在广场转悠。“是人烤鸽子,还是鸽子‘考’人?”广场成为考场。长春人在这场考试中交出合格的答卷——广场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位细心的女同志在市场上看到一只鸽子很像广场鸽,就花30元钱将这只鸽子买下来,专程送到文化广场,连姓名也不留就走了。

文化广场的改造,使长春人悟出一个道理,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两者为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据此,市里加大对环境整治、旧城区改造及行业管理的力度。用市委书记米凤君的话说是“向管理要文明”。

继文化广场改造之后,市里又一举拆除绵延十余公里贯通长春市南北中心大街——人民大街两侧单位的封闭式围墙和违章建筑,使这条大街成为一条通透式绿色长廊;接着又拆除市区段铁路沿线违章搭建的小棚子10万平方米,恢复绿地120公顷,同时,制定市直机关及窗口行业各种规章制度1845项,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文明新风的形成。一次,一个浙江温州来长春作生意的人急着赶火车,将手机和12万元现金的提包忘在出租车上。正在焦急万分之时,出租车司机赶到火车站将提包送还给他。这个温州人看到手机和提包里的钱分文不少,激动地抽出一沓钱塞给司机。司机摇头说:“不,我这是‘雷锋车’,应该的。”去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组成服务质量调查组对长春市客运出租行业进行跟踪调查,认为“长春出租车行业强化提高服务质量,拉近了与乘客的距离,闯出一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

文明楼院故事多

长春市有6800多栋居民住宅楼,200多个安全文明小区。文明楼院遍布城乡,发生在文明楼院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就像东北的糖葫芦一串又一串。

平安小区是由新建的8个20层塔楼、8个7层裙楼组成的高层居民小区,共有1500户、4000多口人。原为老城区的居民迁入高层建筑,由于物业管理跟不上,一时间楼道漆黑、垃圾遍地,居民之间不相往来,经常发生矛盾、磨擦。这个小区的离休干部、老党员史品忠主动与街委会联系,成立全市社区第一个邻里相识、相助活动站,即“和心俱乐部”,开展“楼道亮灯”、“邻里互助”、“读书阅报”等活动。过春节时,各家都端来拿手好菜,共同欢度良宵,又拉又唱,受到文明熏陶,感受邻里亲情。宽平、白菊、湖西等街道通过组织邻里相识互助恳谈会、见面会、联欢会等形式,把“我是医生”、“我是修理工”、“我是委主任”等服务承诺送给邻里的同时,也把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温情播洒心间。

眼下,长春市已形成许多各具鲜明特色的文明楼院。有的以文化人居多,成为“故事会”楼院,有的是由一、两户带动而形成的工艺制作楼院,还有戏曲楼院、尊老敬老楼院、绿化楼院,婆媳和睦相处楼院等等。南湖街道一楼院别出心裁的联合种丝瓜,楼前楼后到处悬挂着嫩绿的丝瓜,人称“丝瓜楼”。55研究所居民小区,100多位居民到距长春50多公里的德惠市的山上挖回马莲绿化家园……

一个个居民小区如同千百万个家庭,是城市的细胞,是维系一个地方安宁和城市文明的基础。在“同创美好家园”的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中,文明楼院将群众切身利益及亲情紧紧地联结起来。去年冬天,曙光街一个居民楼失火,一夜之间,10几户居民被烧得一贫如洗。在这意外灾害面前,社区邻里纷纷捐衣捐物,仅现金就达两万多元。

“南官舍”的变迁

长春也有一条龙须沟,叫“南官舍”,位于市区西部。早年,这里是侵华日军关东军下级军官的住宅区,面积24万平方米。这里除静安路外,无论大路还是小巷,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是水沟。”由于道路泥泞,没有下水道,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出门就倒;冬天,家家门前都堆着一座炉灰掺脏水的“冰山”。解放以来,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南官舍”的整治。去年5月,新组建的绿园区委领导在这里现场办公,正式将伪满洲国留下的旧名更改为“爱民小区”,并调动全区37个相关部门从清理垃圾入手整治“南官舍”。

几天时间,仅清理陈年垃圾就有1万多立方米,动用车辆2500多台次;投资140多万元铺装32条巷道,总面积6022平方米;修筑柏油路3000平方米;铺设6条下水管线,安装自来水,种植花木15万株,绿化面积3968平方米。同时,小区实行半封闭管理,区内修建花坛,设置68个月亮门。这里的群众为表达他们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感激之情,一致要求将每个胡同月亮门的命名用参与改造“南官舍”的相关部门、单位的名称以冠之,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长达半个世纪的“路难行,污水流”的“南官舍”变了。人们纷纷投书市、区政府,称颂这是“爱民工程”、“德政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